想要读懂骨密度检查报告,首先了解T值和Z值

时间:2020-5-21 12:55:00   作者:品源医疗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常见慢性病,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及老年人。骨密度(即「骨骼矿物质密度」,BMD)是衡量骨骼强度、预测骨折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老年体检的一项常规检查项目。

 

面对骨密度报告单上的各种指标及数据参数,不仅是患者,很多非专科医生也常常是一头雾水。其实,看懂骨密度报告并不难,关键是要搞清楚两个值:T 值和 Z 值。读懂了「T 值」和「Z 值」,基本就能判断你是否骨质疏松以及骨量流失的情况有多严重。

 

大家知道,一生当中人的骨密度是不断变化的,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从出生到青年,机体骨密度逐渐增加,处于「上升阶段」;在 2535 岁(平均 30 岁左右),机体骨密度处于一生当中的最高峰,即「平台阶段」;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量丢失加速,机体骨的密度开始逐渐下降。



 

T 值的临床意义

所谓 T 值,就是将被检者的骨密度与同性别的健康青年人的骨密度平均值进行比较,得出高于(用+号表示)或低于(用-号表示)年轻人的标准差数,即 T =(受检者 BMD -青年人 BMD 平均值)/青年人 BMD 标准差。


T 值是一个相对的数值,反映的是受检者与青年人之间的骨密度(BMD)差异,临床通常用T值来判断人体的骨密度(BMD)是否正常,也是目前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有意义的指标。

 

判定标准:
-1T 值<1  表示骨密度值正常;

-2.5T 值<-1  表示骨量减少,说明有骨质流失;

T 值<-2.5  表示骨质疏松症;

T 值<-2.5,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表示严重骨质疏松症

 

注意:T 值只适用于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主要指绝经后及老年性骨质疏松),对于儿童、绝经前女性及<50 岁的男性,不能用 T 值来诊断其是否存在骨质疏松。



 

Z 值的临床意义

所谓 Z 值,就是将被检者的骨密度与同性别、同年龄正常人群的骨密度平均值相比较,即 Z =(受检者 BMD -同龄人 BMD 平均值)/同龄人 BMD 标准差。


Z 值反映的是被检者与正常同龄人之间骨密度(BMD)的差异。比如说,被检者的年龄是 30 岁,Z 值就是与 30 岁年龄段的正常人骨密度平均值相比较。Z 值的正与负分别表示高于或低于同年龄段健康人群的骨密度。Z 值与 T 值一样,也是一个用标准差(SD)来表示的相对数值。

 

判定标准:
Z 值>-2  表示被检者骨密度在正常同龄人范围之内;Z 值<-2  表示被检者骨密度低于正常同龄人,出现骨质疏松的可能性较大;

 

注意:Z 值正常并不表明被检者骨密度完全没有问题,例如,老年人 Z 值正常,不代表其一定没有骨质疏松或是发生骨折的风险很小。

 

这是因为:在同一年龄段内,即便是正常老年人,也同样存在着与增龄衰老相关的骨量丢失、骨密度减低及骨骼脆性增加,这种情况下,显然不能用 Z 值来判断有无骨质疏松,而应参照 T 值来准确判断患者骨密度情况。

 

换句话说,Z 值虽然可以反映被检者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但对诊断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意义不大,临床主要用于儿童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相关新闻
web对话